国际主流媒体和主流智库高度关注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成功举行。本届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包括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五百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云集黄浦江畔。这样的盛会,何以上海?笔者以为:
首先,上海已完成文明交流破冰任务、正在迈向文明交流新使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年前的首届大会就发出了热烈的贺信,特别是习主席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而上海早在四百多年前,就出现了徐光启和利玛窦在徐家汇共同推进文明互鉴的历史性佳话;特别是倾力、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这样的不朽科学著作并对后世学人产生了示范意义。
四个多世纪过去了,作为利玛窦晚辈同乡的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在本届大会主旨演讲中积极表态:“在当下这个重要的时刻,中欧应当合作,共同塑造未来”。他强调:任何形式的“脱钩”都违背双方利益;当前“只有合作才是我们的指南针”!
其次,上海是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也是发展文明的新展厅。希腊西马其顿大学的莫磊教授,曾经四度零距离在上海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此番他就指出:在西方文化中以个体为中心的“我”,与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精神的“我们”,构成了文明发展的分水岭。他观察到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迅猛进步,正是集体行动力的生动体现。以上海为例,“五年前的上海和现在完全不同,现在天空更蓝,城市更美,电动车辆几乎成为主流”。
而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进步近年已经声誉鹊起,百闻不如一见。此番各国智慧大师在上海,就实地了解到了徐汇模塑空间和张江机器人服务社会发展的新境界。瑞典学者扬·奥贝里,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观察和研究中国,此番他就上海展示的机器人应用高超水平的评价是:现在的“中国正在构建一种融合东西方智慧的全新社会形态”。在上海,新技术正在丰富文明层次。
各国参会学者及嘉宾来到豫园参访,感受老城厢的海派文脉和非遗文化。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再次,上海具有鲜明的人民城市特征,其境界超越一般城市文明。城市文明的最初定义是发明或集聚了某一发展阶段最先进的社会化生产方式和突破性技术,如汽车之城、火车之城、航空之城等,但技术进步如果只是为资本服务、早晚会不利于文明发展。如英国伯明翰作为蒸汽机诞生的首发城市,曾经聚焦了全国财富;但现在其城市财政疲敝、一度陷入城市破产境地,自然无法为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产品。
而上海不仅拥有当代新质生产力和技术领域的自主战略研发突破口,更是为人民提供了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社会生活方式。上海作为最佳实践地已经产生丰富案例。
此番大会和以往在沪举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有明显创新的是:汉学家们得以零距离体验人民城市,并以此作为了解中国国情的新钥匙。如在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英国作家卡洛斯·马丁内斯就如此感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厨房和淋浴间,户外工人可以休息、淋浴、热饭。我很高兴看到政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提供解决方案”。在这里,实现了最好的岸线为人民建设的诺言!
最后,上海在文明对话领域,拥有专业、自觉的机制和文化机构。专业上,笔者所服务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就是突出例子。
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和九十年代里,上海社科院外事接待量一度占上海全市总量四分之一;一些高水准和高端对话就在此展开。而我参加过的主题对话活动每每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上海如何申办世博会、苏州河如何治理好、浦东是否选址建设城市乐园(后建成迪斯尼)等。现在,上海社科院成为世界中国学大会承办方之一则是众望所归。
上海更拥有多所世界著名学府,如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从事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复旦大学。此番参会的美国著名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高棣民,于1979年作为首批由政府资助并派遣的美国学生代表团成员,在中国上海和复旦大学学习、生活了一年。他当时的课题是石库门、里弄和老建筑的机理。
而机制创新方面,最突出案例就是设置白玉兰奖。“上海市白玉兰友谊奖”,旨在表彰和感谢杰出外籍人士为上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作出的积极贡献。目前,已有1907名外籍人士获白玉兰系列奖项,51人获颁“荣誉市民”,390人获“白玉兰荣誉奖”。
可以说,在上海这多元文明交流的枢纽实现了相互玉成!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炒股配资咨询
富兴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